Image

不仅稀土,在人造石墨这个领域,中国也有不可替代性


编辑:2025-07-13 16:11:45

      全球供应链再次经历震荡。2025年4月初,特斯拉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请愿书,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关键石墨材料免征25%关税。这一举动距离苹果去年底提出类似请求仅几个月时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两大科技巨头为何不约而同盯上同一种材料?背后的供应链博弈究竟有多复杂?

      石墨,这种看似普通的"铅笔芯"材料,正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争夺的焦点。全球石墨产量数据显示,中国以年产230万吨的规模,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在高端人造石墨领域,中国企业掌握着90%以上的加工技术和产能。我亲身走访了江西、内蒙等石墨生产基地,发现当地企业不只是简单开采,而是构建了从原材料到高端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复制。

      特斯拉此次申请免税的石墨产品主要包括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这些材料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和成本。根据特斯拉提交的文件,公司表示"目前无法在中国境外找到具有足够产能、能够满足要求的替代供应商"。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到210万辆,按照每辆车平均使用约60公斤石墨计算,年需求量超过12.6万吨。若继续征收25%关税,特斯拉每年将额外支付超过6亿美元成本。

      苹果去年底的请求更为具体,公司明确表示需要中国供应的MCMB(中间相碳微球)人造石墨,这种材料被用于iPhone、AirPods和其他产品的电池中。2024财年苹果售出约2.3亿部iPhone,每部手机平均含有约10克石墨材料,总需求量接近2300吨。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材料的纯度和一致性要求极高,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产品性能波动。

      为何这些科技巨头如此依赖中国石墨?关键在于中国石墨产业具备三大无法取代的优势。

      第一是原料优势。全球已探明石墨储量中,中国占比达26%,约73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黑龙江省鸡西地区,有着"亚洲石墨之都"的美誉,单区储量就超过2500万吨。更重要的是,中国石墨资源品位高,大型矿床众多,开采成本相对较低。

      第二是技术工艺优势。石墨并非简单挖出来就能用,尤其是高端电池用石墨,需要经过粉碎、提纯、球化、碳化、石墨化等近十道工序。我曾采访过国内某领先石墨企业的工程师,他告诉我:"一款高端人造石墨从原料到*终产品,整个流程可能需要30天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终性能。"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些关键工艺上建立了明显优势。

      第三是完整的产业集群优势。国内已形成以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江西等地为核心的石墨产业集群,上下游配套齐全,可以实现从原矿开采到高端材料的全链条生产。典型如江西省宜春市,已集聚石墨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形成年产30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四分之一。

      美国虽然积极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但在石墨领域面临现实困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4年美国石墨产量几乎为零,全部依赖进口,其中5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美国资源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即使启动国内项目,美国至少需要7-10年才能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石墨供应链。

      欧洲情况也不乐观。整个欧洲石墨年产量不足5万吨,且主要为普通工业用石墨,高端电池用石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欧盟委员会2025年1月发布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将石墨列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计划到2030年实现30%的自给率,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对苹果和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而言,不只是成本问题,更关键的是供应稳定性。任何替代供应商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流程,从送样到*终认证通常需要12-18个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应链分析师告诉我:"对于电池这种安全敏感型产品,认证标准极其严格,一家新供应商从零开始至少需要3年才能进入苹果或特斯拉的供应体系。"

      全球主要石墨替代产地如巴西、莫桑比克等国虽有丰富资源,但加工能力有限,且政治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导致开发进度缓慢。以澳大利亚为例,虽有多个石墨项目启动,但2024年产量仅约2万吨,且多为低端产品,距离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贸易摩擦加剧了供应链压力。2023年底,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石墨材料加征25%关税,2024年7月进一步提高到4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石墨对美出口量下降了约30%,但由于替代来源有限,美国企业*终不得不继续依赖中国供应,只是承担了更高成本。

      这也解释了为何苹果和特斯拉会如此积极申请关税豁免。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规定,企业可以申请特定产品的关税豁免,前提是证明该产品在美国或第三国无法获得足够替代供应。

      美国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拜登政府推动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都强调减少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另一方面,过高关税已经开始伤害美国本土企业竞争力。业内预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能会对特定高端石墨产品给予有条件的临时豁免,但长期仍将推动供应多元化。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我采访的多家石墨企业表示,正加快海外布局,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建立加工基地。国内龙头企业贝特瑞2024年在越南投资5亿元建设负极材料加工厂,计划年产能达5万吨,主要服务海外市场。

      对整个产业链而言,地缘政治因素正在改变全球石墨供应格局。国际矿业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池用石墨需求将从202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约300万吨。面对三倍增长的市场空间,各国都在加速布局。美国2024年通过的《关键矿产安全法案》提供了超过20亿美元资金支持本土石墨项目开发;日本住友金属与加拿大初创公司合作开发人造石墨替代技术;韩国SK集团投资5亿美元在匈牙利建设石墨负极材料工厂。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石墨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在于全球需求持续增长,中国技术和产能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挑战则来自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国内企业需要在维护现有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升级和国际化布局。

      国内石墨企业也面临转型压力。一方面是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石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废水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是技术升级需求,从普通石墨向高端人造石墨、硅碳负极等新材料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据中国石墨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国内投入环保改造的石墨企业达60%以上,平均每吨产品环保投入增加约800元。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全球石墨供应链博弈*终会影响到我们使用的每一部手机和电动汽车。苹果和特斯拉的关税豁免申请能否获批,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未来的价格走势。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如果石墨材料持续征收25%关税,预计每辆车成本将增加约600美元。

      全球供应链重构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寻求关税豁免可能是务实选择,但长远来看,技术创新和供应多元化是根本出路。美国能源部2025年初发布的报告指出,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可能在未来5年内部分替代传统石墨负极,减少对单一材料的依赖。苹果也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希望减少对传统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依赖。

      这场围绕石墨材料的全球博弈,本质上反映了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后的复杂现实。完全"去中国化"在很多领域都面临巨大挑战,理性合作或许是更可行的路径。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和特斯拉的关税豁免请求,也可视为全球供应链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作为行业观察者,我认为全球石墨供应格局将进入"多中心、多层次"的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布局,在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度悲观,关键是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作者 小李谈财事

      (来源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517766595080443&wfr=spider&for=pc)

 

Image

服务热线:0359-5668082

文章详情 DETAILS

文章详情 DETAILS

您的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不仅稀土,在人造石墨这个领域,中国也有不可替代性


编辑:2025-07-13 16:11:45

      全球供应链再次经历震荡。2025年4月初,特斯拉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请愿书,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关键石墨材料免征25%关税。这一举动距离苹果去年底提出类似请求仅几个月时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两大科技巨头为何不约而同盯上同一种材料?背后的供应链博弈究竟有多复杂?

      石墨,这种看似普通的"铅笔芯"材料,正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争夺的焦点。全球石墨产量数据显示,中国以年产230万吨的规模,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在高端人造石墨领域,中国企业掌握着90%以上的加工技术和产能。我亲身走访了江西、内蒙等石墨生产基地,发现当地企业不只是简单开采,而是构建了从原材料到高端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复制。

      特斯拉此次申请免税的石墨产品主要包括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这些材料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和成本。根据特斯拉提交的文件,公司表示"目前无法在中国境外找到具有足够产能、能够满足要求的替代供应商"。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到210万辆,按照每辆车平均使用约60公斤石墨计算,年需求量超过12.6万吨。若继续征收25%关税,特斯拉每年将额外支付超过6亿美元成本。

      苹果去年底的请求更为具体,公司明确表示需要中国供应的MCMB(中间相碳微球)人造石墨,这种材料被用于iPhone、AirPods和其他产品的电池中。2024财年苹果售出约2.3亿部iPhone,每部手机平均含有约10克石墨材料,总需求量接近2300吨。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材料的纯度和一致性要求极高,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产品性能波动。

      为何这些科技巨头如此依赖中国石墨?关键在于中国石墨产业具备三大无法取代的优势。

      第一是原料优势。全球已探明石墨储量中,中国占比达26%,约73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黑龙江省鸡西地区,有着"亚洲石墨之都"的美誉,单区储量就超过2500万吨。更重要的是,中国石墨资源品位高,大型矿床众多,开采成本相对较低。

      第二是技术工艺优势。石墨并非简单挖出来就能用,尤其是高端电池用石墨,需要经过粉碎、提纯、球化、碳化、石墨化等近十道工序。我曾采访过国内某领先石墨企业的工程师,他告诉我:"一款高端人造石墨从原料到*终产品,整个流程可能需要30天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终性能。"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些关键工艺上建立了明显优势。

      第三是完整的产业集群优势。国内已形成以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江西等地为核心的石墨产业集群,上下游配套齐全,可以实现从原矿开采到高端材料的全链条生产。典型如江西省宜春市,已集聚石墨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形成年产30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四分之一。

      美国虽然积极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但在石墨领域面临现实困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4年美国石墨产量几乎为零,全部依赖进口,其中5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美国资源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即使启动国内项目,美国至少需要7-10年才能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石墨供应链。

      欧洲情况也不乐观。整个欧洲石墨年产量不足5万吨,且主要为普通工业用石墨,高端电池用石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欧盟委员会2025年1月发布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将石墨列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计划到2030年实现30%的自给率,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对苹果和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而言,不只是成本问题,更关键的是供应稳定性。任何替代供应商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流程,从送样到*终认证通常需要12-18个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应链分析师告诉我:"对于电池这种安全敏感型产品,认证标准极其严格,一家新供应商从零开始至少需要3年才能进入苹果或特斯拉的供应体系。"

      全球主要石墨替代产地如巴西、莫桑比克等国虽有丰富资源,但加工能力有限,且政治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导致开发进度缓慢。以澳大利亚为例,虽有多个石墨项目启动,但2024年产量仅约2万吨,且多为低端产品,距离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贸易摩擦加剧了供应链压力。2023年底,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石墨材料加征25%关税,2024年7月进一步提高到4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石墨对美出口量下降了约30%,但由于替代来源有限,美国企业*终不得不继续依赖中国供应,只是承担了更高成本。

      这也解释了为何苹果和特斯拉会如此积极申请关税豁免。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规定,企业可以申请特定产品的关税豁免,前提是证明该产品在美国或第三国无法获得足够替代供应。

      美国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拜登政府推动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都强调减少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另一方面,过高关税已经开始伤害美国本土企业竞争力。业内预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能会对特定高端石墨产品给予有条件的临时豁免,但长期仍将推动供应多元化。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我采访的多家石墨企业表示,正加快海外布局,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建立加工基地。国内龙头企业贝特瑞2024年在越南投资5亿元建设负极材料加工厂,计划年产能达5万吨,主要服务海外市场。

      对整个产业链而言,地缘政治因素正在改变全球石墨供应格局。国际矿业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池用石墨需求将从202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约300万吨。面对三倍增长的市场空间,各国都在加速布局。美国2024年通过的《关键矿产安全法案》提供了超过20亿美元资金支持本土石墨项目开发;日本住友金属与加拿大初创公司合作开发人造石墨替代技术;韩国SK集团投资5亿美元在匈牙利建设石墨负极材料工厂。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石墨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在于全球需求持续增长,中国技术和产能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挑战则来自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国内企业需要在维护现有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升级和国际化布局。

      国内石墨企业也面临转型压力。一方面是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石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废水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是技术升级需求,从普通石墨向高端人造石墨、硅碳负极等新材料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据中国石墨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国内投入环保改造的石墨企业达60%以上,平均每吨产品环保投入增加约800元。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全球石墨供应链博弈*终会影响到我们使用的每一部手机和电动汽车。苹果和特斯拉的关税豁免申请能否获批,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未来的价格走势。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如果石墨材料持续征收25%关税,预计每辆车成本将增加约600美元。

      全球供应链重构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寻求关税豁免可能是务实选择,但长远来看,技术创新和供应多元化是根本出路。美国能源部2025年初发布的报告指出,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可能在未来5年内部分替代传统石墨负极,减少对单一材料的依赖。苹果也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希望减少对传统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依赖。

      这场围绕石墨材料的全球博弈,本质上反映了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后的复杂现实。完全"去中国化"在很多领域都面临巨大挑战,理性合作或许是更可行的路径。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和特斯拉的关税豁免请求,也可视为全球供应链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作为行业观察者,我认为全球石墨供应格局将进入"多中心、多层次"的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布局,在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度悲观,关键是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作者 小李谈财事

      (来源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517766595080443&wfr=spider&for=pc)

 

版权所有: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晋ICP备202200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