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上花开:巴中意科国产高端特种石墨填补行业空白
编辑:2025-09-13 17:12:37
初秋时节,在位于巴中经开区的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项全球领先的石墨核心技术正悄然“绽放”。
二十年磨一剑,攻克技术壁垒。“墨”上花开,正是源自朱仕高46载的初心如磐,源自50多名研发人员的笃行致远,源自政企长久通力合作的坚韧不拔。
技术突破 核心性能翻倍 特种石墨全球领先
高端石墨材料样本
这些黝黑的石墨材料外观与一般石墨似乎别无二致,触感也大差不差,但在电镜扫描下,其内部显现出令人惊叹的均匀结构。
西格里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碳素石墨材料制造商之一,代表着国际*技术水准。而现在,机械强度这一核心性能标准被意科碳素制造的国产高端特种石墨材料再次刷新。
“西格里石墨材料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是100MPa和60MPa,我们能做到200MPa和90MPa。”朱仕高补充道,“不仅如此,全球五大知名石墨供应商之一——日本东洋碳素公司拿我们生产的石墨产品作过对比,我们材料的机械强度指标更好。”
就在8月1日,意科碳素在四川成都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向全球发布HY、HK、HZ三大系列高端特种石墨材料。
此次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新材料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其核心性能指标*超越国际*水平。
突破的背后是1.5亿元的投入带动特种石墨制造强度提升,完成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能生“金”的石墨,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磨粉,是高端特种石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磨粉车间里堆放着许多麻布口袋,这些口袋里装着从省外购进的石油焦和沥青,工人利用悬挂装置将原料放入特制磨粉机中,经研磨后形成细粉。在混捏车间内,则是将研磨好的石油焦和一定比例的沥青混合均匀,然后进入第三道模压成型生产工序,将混捏好的原料压制成型。
此刻,意科碳素车间外,一块块石墨半成品正在装箱,堆放在卡车上。这些石墨即将被运往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子公司工厂,经过*后一轮的高温焙烧及石墨化后,一块块石墨生“金”、绽放光彩。
“经过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焙烧后,里面的杂质会被烧掉,产品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巨大改变,体积收缩,机械强度及密度等也会增加。”意科碳素股份董事会秘书万建平介绍。
初心不改 四十六载磨一剑 攻克“卡脖子”难题
从“开花”到“结果”,离不开倾情浇灌,石墨生“金”绝不是偶然,而是经历了一次次“浴火重生”的过程。
1979年,朱仕高从巴中中学考入湖南大学碳素专业,从此与石墨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中国石墨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大的石墨生产和消费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石墨产业才迈入初步发展阶段,石墨生产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在全球高精尖制造业不断争先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端特种石墨长期依赖进口。
如何解决高端特种石墨自给自足的问题,成了行业先行者矢志潜心攻克的时代课题。
“我研究的是‘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和碳源制造’课题,在学习中发现当时很多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脱节。”提及过去,朱仕高打开了话匣子。
毕业后,朱仕高被分配到始建于1966年的自贡东新电碳厂,先是负责石墨设备设计,后来接触到核心产品的研发。工作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创新不足。
2002年,凭借10多年在行业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开公司。公司发展初具规模后,他跟随“巴商回家”的步伐,选择回到家乡巴中,一同“回乡”的还有一个特种石墨技术攻坚计划。
2013年,朱仕高继续扎进石墨研发大潮中。目标明确,必须要解决国产石墨核心性能不足的问题,可实现路径仍是云遮雾罩。
“我们着力购买*设备,不断调试升级,又从各大高校先后引进50多名专业人才,形成由我牵头主持的多学科研发团队。”朱仕高介绍。
在一次次尝试与经验积累中,研发团队逐步解决了“颗粒度”“机械强度”“产品开裂”等一系列问题。
早在30年前,朱仕高就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证,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除公司董事长这一身份外,他还长期担任公司石墨研发的核心牵头人。
“当时,我们困难重重,而国外大公司已用高级设备生产高性能产品,颗粒度已实现3-10μm。”经过近20年时间,意科碳素在特种石墨上攻坚克难,不仅完成了颗粒度的追赶,还实现了我国在特种石墨领域的超微结构量产突破、极致性能飞跃、热膨胀系数可调可控、卓越一致性与均匀性四大里程碑式突破。
一份初心浇灌一树硕果。46载砥砺前行,拨开迷雾,朱仕高终于找到了更加清晰的前行之路。
产业崛起 万吨产能筑基 “巴中造”闪耀高端制造
路虽远,行则将至。
截至发布会结束时,意科碳素正式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高端特种石墨稳定供应能力的企业之一。稳定量产的背后,是其不断走实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体系建设之路。
意科碳素多年深耕特种石墨新材料领域,现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人造金刚石碳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特种石墨供应商。
如今,意科碳素不仅实现了高端特种石墨材料的稳定量产,还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可扭转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情况。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巴中见证了这家优秀企业的蝶变。
“作为巴商,我们将继续以创新助推全市*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企业扎根巴中,让中国制造的光芒闪耀全球!”朱仕高表示。
石墨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钢铁行业、锂电池制造、化工工业、航空航天与国防、半导体制造等领域。随着意科碳素在高端特种石墨领域的突破,巴中在*材料产业发展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巴中变得更好”是政企双方共同的初心与期待。正如朱仕高所说,“如今赢得一席之地,不是仅靠一人之力”。
“巴中造”高端特种石墨材料的问世,可证明营商环境日益向好——
*材料产业是全省重点发展的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四川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在市委、市政府构建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部署下,全市上下瞄准高端特种石墨材料标志性产品,大力实施高端石墨材料制备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我们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硬碳负极材料技术领先优势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加快推进*碳材料全产业链发展。”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刷新全球特种石墨性能纪录,体现的正是深化院地科研合作的成果。
通过发挥创新孵化、龙头企业招引培育机制,意科碳素建成覆盖碳材料前驱体制备、预碳化、石墨化、高温氯化提纯等全工序生产线,形成年产能1.2万吨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小石墨”成就“大产业”。这批特种石墨核心性能指标赶超国际*水平,为高端制造业的国产化替代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不断擦亮“巴中造”*材料新名片。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EzMTY2Ng==&mid=2652925608&idx=1&sn=9f52114c1cb4b178b1e0555fcfa84e40&chksm=81fdab0f038511a34fb5db5f6ca4081f342d9718c8636e133b19fd2d2fff5e508af9e7eaf6ee&scene=27)

服务热线:0359-5668082
文章详情 DETAILS
文章详情 DETAILS
“墨”上花开:巴中意科国产高端特种石墨填补行业空白
编辑:2025-09-13 17:12:37
初秋时节,在位于巴中经开区的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项全球领先的石墨核心技术正悄然“绽放”。
二十年磨一剑,攻克技术壁垒。“墨”上花开,正是源自朱仕高46载的初心如磐,源自50多名研发人员的笃行致远,源自政企长久通力合作的坚韧不拔。
技术突破 核心性能翻倍 特种石墨全球领先
高端石墨材料样本
这些黝黑的石墨材料外观与一般石墨似乎别无二致,触感也大差不差,但在电镜扫描下,其内部显现出令人惊叹的均匀结构。
西格里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碳素石墨材料制造商之一,代表着国际*技术水准。而现在,机械强度这一核心性能标准被意科碳素制造的国产高端特种石墨材料再次刷新。
“西格里石墨材料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是100MPa和60MPa,我们能做到200MPa和90MPa。”朱仕高补充道,“不仅如此,全球五大知名石墨供应商之一——日本东洋碳素公司拿我们生产的石墨产品作过对比,我们材料的机械强度指标更好。”
就在8月1日,意科碳素在四川成都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向全球发布HY、HK、HZ三大系列高端特种石墨材料。
此次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新材料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其核心性能指标*超越国际*水平。
突破的背后是1.5亿元的投入带动特种石墨制造强度提升,完成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能生“金”的石墨,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磨粉,是高端特种石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磨粉车间里堆放着许多麻布口袋,这些口袋里装着从省外购进的石油焦和沥青,工人利用悬挂装置将原料放入特制磨粉机中,经研磨后形成细粉。在混捏车间内,则是将研磨好的石油焦和一定比例的沥青混合均匀,然后进入第三道模压成型生产工序,将混捏好的原料压制成型。
此刻,意科碳素车间外,一块块石墨半成品正在装箱,堆放在卡车上。这些石墨即将被运往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子公司工厂,经过*后一轮的高温焙烧及石墨化后,一块块石墨生“金”、绽放光彩。
“经过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焙烧后,里面的杂质会被烧掉,产品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巨大改变,体积收缩,机械强度及密度等也会增加。”意科碳素股份董事会秘书万建平介绍。
初心不改 四十六载磨一剑 攻克“卡脖子”难题
从“开花”到“结果”,离不开倾情浇灌,石墨生“金”绝不是偶然,而是经历了一次次“浴火重生”的过程。
1979年,朱仕高从巴中中学考入湖南大学碳素专业,从此与石墨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中国石墨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大的石墨生产和消费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石墨产业才迈入初步发展阶段,石墨生产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在全球高精尖制造业不断争先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端特种石墨长期依赖进口。
如何解决高端特种石墨自给自足的问题,成了行业先行者矢志潜心攻克的时代课题。
“我研究的是‘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和碳源制造’课题,在学习中发现当时很多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脱节。”提及过去,朱仕高打开了话匣子。
毕业后,朱仕高被分配到始建于1966年的自贡东新电碳厂,先是负责石墨设备设计,后来接触到核心产品的研发。工作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创新不足。
2002年,凭借10多年在行业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开公司。公司发展初具规模后,他跟随“巴商回家”的步伐,选择回到家乡巴中,一同“回乡”的还有一个特种石墨技术攻坚计划。
2013年,朱仕高继续扎进石墨研发大潮中。目标明确,必须要解决国产石墨核心性能不足的问题,可实现路径仍是云遮雾罩。
“我们着力购买*设备,不断调试升级,又从各大高校先后引进50多名专业人才,形成由我牵头主持的多学科研发团队。”朱仕高介绍。
在一次次尝试与经验积累中,研发团队逐步解决了“颗粒度”“机械强度”“产品开裂”等一系列问题。
早在30年前,朱仕高就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证,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除公司董事长这一身份外,他还长期担任公司石墨研发的核心牵头人。
“当时,我们困难重重,而国外大公司已用高级设备生产高性能产品,颗粒度已实现3-10μm。”经过近20年时间,意科碳素在特种石墨上攻坚克难,不仅完成了颗粒度的追赶,还实现了我国在特种石墨领域的超微结构量产突破、极致性能飞跃、热膨胀系数可调可控、卓越一致性与均匀性四大里程碑式突破。
一份初心浇灌一树硕果。46载砥砺前行,拨开迷雾,朱仕高终于找到了更加清晰的前行之路。
产业崛起 万吨产能筑基 “巴中造”闪耀高端制造
路虽远,行则将至。
截至发布会结束时,意科碳素正式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高端特种石墨稳定供应能力的企业之一。稳定量产的背后,是其不断走实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体系建设之路。
意科碳素多年深耕特种石墨新材料领域,现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人造金刚石碳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特种石墨供应商。
如今,意科碳素不仅实现了高端特种石墨材料的稳定量产,还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可扭转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情况。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巴中见证了这家优秀企业的蝶变。
“作为巴商,我们将继续以创新助推全市*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企业扎根巴中,让中国制造的光芒闪耀全球!”朱仕高表示。
石墨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钢铁行业、锂电池制造、化工工业、航空航天与国防、半导体制造等领域。随着意科碳素在高端特种石墨领域的突破,巴中在*材料产业发展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巴中变得更好”是政企双方共同的初心与期待。正如朱仕高所说,“如今赢得一席之地,不是仅靠一人之力”。
“巴中造”高端特种石墨材料的问世,可证明营商环境日益向好——
*材料产业是全省重点发展的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四川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在市委、市政府构建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部署下,全市上下瞄准高端特种石墨材料标志性产品,大力实施高端石墨材料制备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我们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硬碳负极材料技术领先优势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加快推进*碳材料全产业链发展。”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刷新全球特种石墨性能纪录,体现的正是深化院地科研合作的成果。
通过发挥创新孵化、龙头企业招引培育机制,意科碳素建成覆盖碳材料前驱体制备、预碳化、石墨化、高温氯化提纯等全工序生产线,形成年产能1.2万吨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小石墨”成就“大产业”。这批特种石墨核心性能指标赶超国际*水平,为高端制造业的国产化替代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不断擦亮“巴中造”*材料新名片。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EzMTY2Ng==&mid=2652925608&idx=1&sn=9f52114c1cb4b178b1e0555fcfa84e40&chksm=81fdab0f038511a34fb5db5f6ca4081f342d9718c8636e133b19fd2d2fff5e508af9e7eaf6ee&scene=27)
版权所有: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晋ICP备2022006699号-1